在經歷了2019上半年全行業的低迷之后,半導體在2019下半年開始回暖,而8英寸晶圓產能利用率也逐漸提升。進入2020年以后,雖然有疫情的影響,但它未能阻擋8英寸晶圓芯片需求的進一步提升,從而使產能再一次出現全球性緊張狀況。而促使這一局面出現的首要原因依然是相關“爆款”應用所用的芯片需求量暴漲。2018年那一波的典型代表是功率器件,而2020年這一波爆款芯片則是CIS,以及ToF和TWS芯片。這幾種芯片在2019年就已經非常火爆,市場需求量大增,而這一發展態勢也延續到了2020年。CIS的爆發主要得益于多攝像頭手機的涌現。2019年,隨著上游晶圓的產能愈發緊張,CIS芯片的供貨缺口也進一步加大。5M及以下的CIS出現了兩次大規模漲價,而漲價的廠商大都分布在我國大陸地區,其中,格科微的缺貨情況尤為明顯,為緩解壓力,格科微不得不在短期內兩次上調產品價格,整體漲幅接近40%。此外,思比科、比亞迪等多家CIS芯片廠商同樣有調價操作。而全球三大CIS廠商索尼、三星和北京豪威(OmniVision)的供貨一直都非常緊張,索尼不得不將部分訂單交由臺積電生產,這種形勢給晶圓代工廠帶來了更多的商機,臺積電相當一部分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都給了豪威,而為了接單索尼,臺積電還在增加投資建廠、采購設備,專門用于應對索尼的CIS訂單。此外,中芯國際和華力微電子也收獲不少,特別是來自豪威的訂單。與此同時,手機開始搭配3D感測功能ToF,其對CIS的需求量在未來幾年還將大漲。Yole的預測數據顯示,全球3D成像和傳感器的市場規模在2016–2022年的CAGR為38%,2017年市場規模18.3億美元,2022年將超過90億美元。其中,消費電子是增速最快的應用市場,2016–2022年的CAGR高達160%。而CIS是ToF的必需元器件。因此,未來的手機上除了還會繼續增加攝像頭之外,還需要有ToF,這就又多了一個CIS的需求源。使得未來的CIS市場被無限看好。除了CIS,市場對TWS芯片的需求也非常強勁,與此同時,在顯示面板方面,AMOLED和TDDI的普及,催生了市場對NOR Flash需求的提升。這樣,TWS、AMOLED驅動、TDDI芯片,以及NOR Flash存儲器在同一時間段內爆發,這些都給8英寸晶圓產能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除了爆款應用芯片需求暴漲之外,8英寸硅片供給跟不上應用需求,以及相應晶圓加工設備的不足,同樣影響著2020年這一波8英寸晶圓產能的供給。特別是半導體設備不足,近些年,這一短板始終是8英寸晶圓產能抹不去的痛。由于多數8英寸晶圓代工建廠時間較早,運行時間大多長達10年以上,部分設備太老舊或者難以修復,同時,由于當前12英寸晶圓代工廠資本支出規模巨大,部分廠商停止了8英寸晶圓產線,使得相關設備供應商缺乏研發和生產相關設備的積極性。目前,8英寸晶圓代工產線設備主要來自二手市場,多來自從8英寸向12英寸升級的內存廠商,如三星和海力士,而舊設備市場資源有限,已經呈現出逐漸枯竭的態勢,其中,蝕刻機、光刻機、測量設備最為搶手。這一點在中國市場體現得尤為突出,二手設備在這里非常強手,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近幾年,多家晶圓廠都是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渠道引進8英寸晶圓加工設備,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青島芯恩,引進了一大批來自日本的二手設備,并請到日本的頂級設備專家進行修復和指導使用,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然而,再過去幾年里,特別是2014年國家推出集成電路“大基金”后,大量晶圓廠項目上馬,而立項的多是12英寸項目。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真正投產并實現量產的項目不多。來自芯謀研究的統計顯示,目前國內真正進入量產的12英寸產線主體只有8家(新芯是長存子公司,和長存算一家)——代工廠四家:中芯、華虹、新芯、粵芯;存儲廠兩家:長存、長鑫;臺資企業三家:臺積電(南京)、聯電(廈門)、晶合(合肥).其中,量產的大陸12英寸只有5家主體企業,目前量產的產線也只有9條。代工企業更是只有4家(新芯和粵芯目前都僅有一個廠,產能均不到3萬片).特別要注意的是,自2006年以來,本土12英寸晶圓代工新進入主體中,只有粵芯一家實現了量產。這樣,由于在12英寸晶圓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資源,一定會削弱在8英寸上的投入,而且,由于各種原因,使得很多12英寸的未能實現量產,這必定會在客觀上加重市場對8英寸產線的依賴,此消彼長,產能更加吃緊。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即傳統的IDM正在縮減8英寸產線規模,將資源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12英寸產線的建設和完善上面。這主要是因為市場競爭越加激烈,而對于IDM來說,8英寸產線的投入產出比顯得越來越低,大規模運營這些產線的積極性已經不高了,除了保留一部分必需的8英寸產線外,像TI和ADI這樣的老牌兒模擬芯片巨頭,可以將越來越多的8英寸晶圓加工任務外包給晶圓代工廠,而它們自己主攻12英寸產線。這樣,客觀上減少了8英寸晶圓產線,同時也為晶圓代工廠火爆的生意加了一把火。不只是近些年,從歷史發展情況來看,8英寸晶圓廠的數量也一直呈現下降態勢。據統計,從2008到2016年,有37座8英寸晶圓代工廠關閉,同時有15座廠從8英寸轉換為12英寸。而據SEMI統計,全球8英寸晶圓廠產能增長速度極低,2015~2017年僅增長約7%。另外,部分6英寸產線關閉,將產能轉單至8英寸線。2010~2016年間,約有25座6英寸晶圓廠關閉,相應產能減少約453 k wpm(換算為8英寸),而6英寸線產能減少之后,原產線的產品(如分立器件、功率器件、MEMS、模擬芯片)將會切換至8英寸晶圓產線。這又額外加重了8英寸產能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