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疫情里復蘇走上正軌的汽車行業又一次遭受迎頭暴擊,汽車芯片面臨的嚴重短缺,已波及全球!因此最近多個汽車巨頭都公布了相應的減產計劃。
停產減產,全球汽車陷“缺芯”危局
福特:
大眾:
大眾汽車已經宣布將減少在中國、北美和歐洲的產量。在德國,該公司還停止了從12月開始一直持續到1月中旬的Golf車型的生產。同時,位于大眾汽車旗下的西班牙汽車制造商西特(Seat)也將從1月底至4月前后減產。
……
事實上從去年底,就陸續傳出相關消息,由于數據中心及IT通訊轉強,導致汽車芯片緊缺。現今大多數汽車都至少需應用40多種芯片,而高端車型更是多達150種,只要有部分芯片缺料,就會影響生產。
通過預測汽車,汽車制造商自2月起將減少10%-20%的產能,甚至可能會更嚴重。各大車廠也已經在積極調整產線及庫存,以更好的維持產能。有一些業內人士表示,正在優先考慮生產高利潤汽車。
國產品牌能否殺出血路?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行業發展部部長李邵華近期表示,由于芯片供應短缺,部分企業的生產可能在2021年第一季度受到較大影響。
情況雖然不是很嚴重,但全球范圍內的汽車“缺芯”也使得中國汽車芯片市場備受關注,從產業鏈來看,我國汽車銷量約占全球33%,汽車半導體產值卻不到全球份額的5%,部分關鍵零部件進口占比超80%至90%。
當下車企因芯片短缺被“卡脖子”,切換國產芯片似乎也成了“未來可期”之事。但中國車企距離真正的“芯片自由”其實還比較遠!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主芯片的道路上,國內企業并非“獨自前行”。2020年2月,我國正式出臺《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強調國內汽車行業要推進車規級芯片、智能計算平臺等核心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
2020年9月,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主要包括了整車企業、汽車芯片企業、汽車電子供應商、汽車軟件供應商、高校院所、行業組織等共70余家企事業單位,旨在建立我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生態,打破行業壁壘,補齊行業短板,實現我國汽車芯片產業的自主安全可控和全面快速發展。
相信在國家政策的推動及眾多車企的努力下,國產替代芯片定能在國際市場殺出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