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旗下公司的子公司遼寧中藍電子出手,買下鴻海轉投資的日本夏普旗下子公司康達智生產iPhone鏡頭最關鍵的大陸連云港工廠,震驚業界,對此,業界解讀是華為遭逢美國制裁,積極打造「國產化」的重要一步。
此次收購案將讓華為集團進一步整合鏡頭與VCM能量,擴大光學鏡頭勢力,進逼大立光、玉晶光等臺廠,劍指蘋果與非蘋大單。
中藍電子雖是2011年才成立的新公司,但已在鏡頭關鍵材料音圈馬達(VCM)搶下一片天,躍居大陸國產VCM龍頭,聯想、華為、小米、OPPO等幾乎所有的大陸手機品牌都和中藍電子有業務往來。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日前在集團內部員工座談會被問到,受到美國制裁,華為是否向國產化的方向走?他當時回應,華為堅持全球化,中國大陸也是全球的一部分,所以全球化也就包含了國產化。
華為正在全面國產化的路上越走越穩,此前有消息傳出,華為將在武漢建立其第一家晶圓廠,斥資金額大概為18億人民幣,預計從2022年開始分階段投產。
中芯國際是國內最大、最先進的晶圓代工廠,年營收超過270億元,臺積電則是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晶圓代工廠,年營收超過3000億元,從體量上是中芯國際的10倍,兩家企業的比較也是大家的關注點。
日前中芯國際舉行2021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在被問及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技術差距時,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長趙海軍表示,不同公司的比較,還是關注雙方都可以做的事更為實際。
他指出,先進制程與成熟制程都是重要組成,中芯國際以滿足戰略合作客戶需求為主,目前在40/55奈米制程就能滿足大部分客戶需求,其余需求處于井噴狀態,錢是賺不過來的。
趙海軍強調,投資并非大就好,要結合現有以及未來潛在需求,提出合理規劃,他強調“相信我們十年如一日的打磨,各個產品節點的效率會越來越好,我們完全有信心在同類產品上與世界上任何公司比較”。
去年8月技術論壇時,臺積電強調3奈米制程將于2022下半年正式量產,競爭對手南韓三星日前也表示,采用GAA架構的3奈米制程技術正式流片。對全球只有這兩家能做到5奈米制程以下的半導體晶圓代工廠來說,較勁意味濃厚。
近日三星電子宣布,3奈米GAA成功設計定案,意味著離量產又邁出了一步。三星以1160億美元投資旗下晶圓代工業務后,去年底預計3奈米晶片將于2022年正式量產,以趕超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進度,搶食蘋果、超微等先進制程代工大單。
臺積電此前稱,采用FinFET架構的3奈米制程按計畫于2022下半年正式量產,目前仍領先三星。
聯發科29日推出天璣5G開放架構,并將其內建在天璣1200行動平臺里頭,替相機、顯示器、圖像等子系統提供客制化的解決方案,搭載天璣5G開放架構客制晶片的裝置將于2021年7月上市。
業內人士指出,聯發科以開發更多5G晶片組客制化功能,借此鞏固品牌廠關系,且有望拿下更多品牌廠的中低階機種訂單,維持市占率持續成長,以迎戰高通下半年所帶來的沖擊。
而據機構最新釋出的手機晶片市占率報告,聯發科在2021年有望以37%拿下全球市占第一寶座,打敗高通的31%市占。
業內人士指出,當中關鍵除了聯發科產品性價比高之外,又獲得臺積電、聯電、力積電等各大晶圓代工廠支援,使產品出貨相較高通順暢
被動元件龍頭國巨與電感大廠奇力新于今(30)日分別召開董事會,通過以股份為對價之股份轉換案,以每1股奇力新普通股換發0.2002股國巨普通股,由國巨取得奇力新百分之百股份。
國巨發言人宋志翔表示,透過本次整并,將使國巨的產品組合更加完整,同時奇力新亦可透過國巨的全球通路,進入歐美及日本等高端市場,以及汽車、工規、醫療、航太與5G/IoT等高階應用。
國巨為全球領先的晶片電阻、鉭質電容、陶瓷電容服務供應商,近年持續聚焦于車用、工業、醫療、航太、5G/IoT等高階利基市場。
奇力新則是全球少數幾家有能力提供全系列電感元件的制造商之一,目前產品線囊括EMI、Power、RF等領域??蛻舯榧叭?,主要有微軟、索尼、三星、松下、英偉達、廣達、富士康、緯創、微星,技嘉、啟碁、明泰等,此次事件或對其客戶產生影響。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28日表示,她已與臺積電總裁魏哲家進行會談,并請她協助臺積電取得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雷蒙多接受《路透社》訪問表示:「魏哲家在疫苗方面尋求幫助,他已經和白宮高層官員進行交談,我們也有所回應,我認為確實有幫助?!?/p>
報導指出,臺灣本土確診病例增加,盡管相對而言感染仍低,但當局正試著加快腳步取得已經訂購的疫苗,并在兩周前授權鴻海和臺積電代表臺灣政府就新冠疫苗進行談判。
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公司,當臺積電提出疫苗需求的同時,全球正面臨晶片荒,晶片短缺危機恐影響美國3,900萬汽車的生產,雷蒙多在解決晶片問題上發揮著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