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展銳是我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的龍頭企業,產品包括移動通信中央處理器,基帶芯片,AI芯片,射頻前端芯片,射頻芯片等各類通信、計算及控制芯片。
友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致力于模擬IC及離散式組件Discrete研發、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及營銷。
3、九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7日發布漲價函:自2021年8月1日當日及之后接單的 NY1-7 Mask ROM以及NY9A ·NY9M · NY9L· NY9T . NY9U調漲15%。
九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專業IC設計公司,主要研發高質量及高附加價值的消費性集成電路包括語音控制IC、微控制器語音產品(MCU)等。
4、深圳市興晶泰科技有限公司7月26日發布漲價函:自2021年7月26日起執行,所有產品在原有價格上統一上調10%左右;所有未交訂單和新訂單均按調整后的價格執行。
深圳市興晶泰科技有限公司一般經營項目是:集成電路產品、計算機軟件的研發、設計、銷售;電子產品的技術開發(不含生產加工)與銷售;國內商業、物資供銷業;貨物及技術進出口等。
5、芯片廠商美信(Maxim)25日發出漲價函:8月22日起全線漲價6%。
除以上幾封漲價函外,盛群、松翰、新唐、凌通科技等MCU廠也將在8月調漲10%~15%。
自疫情以來,市場供需嚴重失衡,海外和國內眾多半導體行業廠商陸續宣布調整產品價格,根據公開報道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超百家企業發布漲價通知,覆蓋設計、封測、制造、材料等領域,由產能緊張引發的漲價潮正在全行業蔓延。
小米公司創辦人、董事長兼CEO雷軍28日在個人微博宣布,小米汽車自動駕駛部門開始招聘,首批招募500名自動駕駛技術精英,自研L4級智慧駕駛能力,支持全國多地辦公。
據小米公司招聘網站,小米開放了自動駕駛架構師-數據中臺、自動駕駛工程師-車載基礎架構、自動駕駛產品經理、等多個崗位,并打上了「急」的標簽。
今年3月30日,小米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6.67億元),雷軍親自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CEO,他表示有1000多億現金儲備著。
此外,7月28日,新媒體平臺未來汽車日報發布消息稱,小米汽車或落戶合肥;還有報道稱,小米一度急需自動駕駛規控負責人,“年薪總包最高能給到2000萬人民幣,不過需要雷軍簽字。”小米汽車還有獨立期權。但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近日回應稱,以上信息非事實,一切以官方披露信息為準。
定價方面,雷軍介紹,有三分之二的網友希望小米做定價10萬以上的車,8%的人希望做30萬的車。總結來說,「大家希望我們做中高端的車」。
南韓液晶面板巨擘LG Display Co. Ltd.(LGD)警告,由于疫情趨緩、逐漸解城,沖擊電視等電子產品需求,預測今年下半報價可能會下滑。
英國金融時報、路透社28日報導,身為蘋果供應商的LGD 28日公布,第二季轉虧為盈出現營益,主要是拜疫情引發電視、筆電需求之賜。然而分析人士預測,LGD獲利恐于Q3觸頂,主因封城帶動的數位化榮景預料會隨已開發國家人民接種疫苗而逐漸降溫。
LGD財務長Suh Dong-hee 28日表示,IT需求下半年雖很可能續強,但中小型電視需求卻在下降。他表示,LGD是依據IT面板報價可能會部分趨緩、甚至下降來規劃營運方針。
Nomura研究部主管CW Chung認為,面板價格很可能會在第三季觸頂,主因電視、筆電及平板需求很可能會隨人們的生活恢復正常而下降。
SK Securities分析師Kim Young-woo則說,Delta變種病毒肆虐,促使全球各地的疫情再趨惡化,沖擊旅游需求,也許電視、IT產品市況不會如市場擔憂惡劣。話雖如此,電視需求在出現20年來規模最大熱潮后,仍很可能會于Q3觸頂,然后進入下降循環。
晶片荒讓全球汽車大廠生產頻頻喊卡,特斯拉是受沖擊較小的車廠,上季獲利破歷史高,交車量更為去年的兩倍以上。然而,現在就連特斯拉也成了晶片荒的受害者,據傳該公司的Cybertruck電動卡車可能延至2022年生產。
外媒報導,周一(26日)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表示,受到高度關注的Cybertruck卡車,原本預定今年下半量產,狀況可能生變。他說:「要擴大產量、達到有意義的客戶交車量,必須解決晶片短缺」。據傳Cybertruck似乎會延至2022年生產。
外界原本估計,今年底晶片供給就會恢復正常,如今看來希望渺茫。日本汽車大廠先前以為,最快今年夏天,晶片短缺就會緩解,可是直到現在,晶片吃緊、車廠停擺,仍是業界常態。
盡管晶圓代工廠投入更多產能制造車用晶片,想改善車業狀況,卻在其他產業引發漣漪效應。業者向多家供應商重復下單,讓問題更惡化。晶片業高層不認為供需狀況會在短期內好轉,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估計,晶片荒可能會持續到2023年。
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研究顯示,英特爾Ice Lake及超威Milan新平臺出貨放量推動服務器出貨連續兩季成長,同步拉升北美云端服務業者的大容量產品需求占比;而中國阿里巴巴及字節跳動采購動能也呈現逐季成長趨勢;服務器品牌廠則在企業陸續回歸正常辦公,信息設備訂單也較上半年增加,預估第三季全球Enterprise SSD總采購容量將季增7%。
然而,供應端受限于上游晶圓產能吃緊,導致SSD相關零部件供應不及,加上原廠極力提升大容量產品漲幅以優化獲利,預估第三季Enterprise SSD合約價將因此較上季大幅上漲15%。
展望第四季,Enterprise SSD采購容量將受服務器出貨量下滑而同步修正,同時,客戶也積極驗證美光、鎧俠更高層數PCIe G4產品;而隨著后續SSD相關零部件短缺因素逐漸緩解,供應端產能也可望進一步成長。因此,TrendForce集邦咨詢預估,第四季Enterprise SSD合約價將可能與第三季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