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一份比亞迪的電池價格上調聯絡函在市場上傳開,與此同時,和泰漲價的消息也被曝光。
信函表示:由于市場變化、疊加限電限產影響,與2020年12月相比,2021年鋰電池原材料不斷上漲,正極材料Li CoO2價格漲幅超200%,電解液價格漲幅超150%,負極材料等供應持續緊張,導致綜合成本大幅提高。根據原材料價格上漲實際情況,經研究決定,上調CO8M等電池產品單價。
1、產品含稅價格在現行的Wh單價基礎上,統一上漲不低于20%,具體型號、價格參考新報價單;
2、2021年11月1日起,所有新訂單將統一簽署新的合同,并執行新價格;
3、2021年11月1日起,所有未執行完成的舊合同訂單,我司系統將統一做關閉取消。
值得注意的是,和泰車今天早上也表示,因部分車型(CAMRY(含HEV)、SIENNA、PRADO、GR YARIS、SUPRA)車源短缺、交車期拉長至半年以上,為避免新接訂單價格波動影響經銷商販賣流程及顧客權益,即日起暫停接收上述車型之經銷商訂單,待價格信息明確后(預計11月初),再開放以新價格接單。顧客端與經銷商簽訂合約的權益均依訂單內容履行,并未受到影響。
中國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在深圳、上海等地啟動擴產,預計斥資逾110億美元(約702億人民幣),新產能2023年陸續開出。中芯現為全球第五大晶圓代工廠,與老四格芯市占率都約5%,僅差三哥聯電約兩個百分點,中芯大擴產,頗有「坐五、望四,搶三」的姿態,掀晶圓代工三哥爭奪戰戰火。
面對中芯來勢洶洶,格芯、聯電也都有擴產計劃,借此搶搭晶圓代工供不應求商機之際,也讓晶圓代工三哥爭奪戰更有看頭。
其中,格芯規劃在美國與新加坡蓋新廠,并有意斥資60億美元(約383億人民幣)擴大車用芯片產能,并啟動股票初次上市計劃(IPO)募資;聯電也將擴大臺灣與廈門28納米產能,并宣布未來三年于臺灣南科投資約344億元擴產。
市場擔憂在各廠積極擴產之下,明年可能面臨轉折,不過業界認為,中芯新產能不會那么快開出,再加上各自有制程上的競爭優勢,不怕競爭。
臺灣宜蘭縣南澳鄉24日發生芮氏規模6.5地震,不久后又在大同鄉出現規模5.4的余震,導致美光位于桃園的DRAM晶圓廠受到影響,美光表示仍在評估影響程度,以便確認何時恢復全面生產。
Evercore ISI分析師CJ Muse發布報告表示,雖然還無法確定地震是否帶來直接影響,但任何重大的生產沖擊都將導致市場供應更加吃緊,并以快于當前預期的速度拉高DRAM價格。
富國銀行也稱,若需要花上一段時間來重啟生產,DRAM價格很可能迅速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