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元件大廠國巨董事長陳泰銘昨(30)日表示,疫情與俄烏戰爭造成電子業不確定性高,被動組件標準品需要時間消化庫存,處于筑底階段,但國巨主力產品車用等利基型產品訂單出貨比(B/B值)仍大于代表景氣擴張的1。因應運輸與生產成本上揚,國巨不排除調升報價反映成本。
陳泰銘分析,目前國巨營業額是全臺被動組件廠商總和的1.5倍,獲利是2.2倍,但規模仍不是全球最大,公司有信心五年內持續成長到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廠商」,同時有朝一日會把研發中心移回臺灣,專門生產高階產品。
陳泰銘是成大工程科學系畢業,他昨天以校友身分回母校,并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遠眺」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會后受訪時釋出以上看法。
陳泰銘指出,去年有疫情,今年又有俄烏戰爭擾亂,加上俄羅斯產出不少貴金屬,對于能源、材料、航運等成本都有相當程度的波動影響。
針對整體被動組件市況,陳泰銘說,一般標準品還需要時間消化庫存,也就是在筑底階段,至于接下來是U型還是V型反轉,則要看個別廠商的狀況。國巨的利基型產品目前是高產能利用率近滿載生產,訂單出貨比也大于1,而國巨營收比重中,有八成是屬于利基型產品。
有關因應制造成本上揚的問題,陳泰銘分析,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是公司提高制程效率,以抵銷成本上升的影響;另一種則是適度調價、反映成本。
針對國巨發展過程,陳泰銘在演講中分享許多創業的秘辛;例如國巨生產的被動組件遍布各項產品,從電動車到核子潛艇、戰斗機等,國巨的策略就是,「一切都為客戶著想」,讓客戶愈來愈依賴,就能創造價值。
他并以蘋果為例,被動組件的供應廠商有38個,而被動組件只占蘋果材料成本約4%,當公司可以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替客戶端省下人力資源等成本,就可創造「雙贏」的局面。
法人預估,國巨今年首季營收季增雙位數百分比,毛利率與營益率估將季減2至3個百分點。今年全年產品布局方面,2022年車用多層陶瓷電容(MLCC)產品滲透率將持續提升,有助優化產品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