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C網站報導,美國對中國大陸實施芯片相關出口管制,可能促使企業把一些芯片產能遷往鄰近的越南與印
度,但不太可能擾亂全球的芯片霸權版圖狀態。
KPMG駐新加坡合伙人奎帕斯(Kuijpers)表示,該公司客戶在東南亞擴大芯片產能的數量比疫情前大增30%至
40%,「企業見到分散供應鏈、而非仰賴單一據點的好處……地緣政治的近期發展預期將加速這些策略」。
隨著美國在10月對陸實施半導體相關出口限制,對全球規模6,000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造成最新的一系列沖擊。
近年來,一度受到中國大陸在制造芯片具有競爭力而赴陸的芯片業者,現在必須應付大陸成本增加、疫情封控
措施引發的供應鏈受擾,以及上升中的地緣政治風險。這些聚焦大陸的芯片制造業者現在有新的動機要在其他
地方復制這些產線。
德勤(Deloitte)聚焦半導體產業的執行董事尼可拉斯(Jan Nicholas)表示,這些業者希望搬到鄰近之處,東
南亞自然成為選項。他說:「當你進行龐大、長期的工廠投資決定時,會傾向避開風險狀況…不確定性越多,
就有越多公司逃離朝向確定性較高之處」。
東南亞也被視為比南韓、臺灣等芯片制造強權更具吸引力,因為美中貿易緊張的情勢下,東南亞被視為是立場
中立。康乃爾大學科技政策實驗室主任克雷普斯說:「南韓與臺灣無法自我掩蔽,但像是越南、印度和新加坡
等國把自身定位為第三方,在美中兩大強國中是中立橋梁」。
越南已逐步成為全球芯片制造商選擇大陸以外制造基地的選項,該國投資數十億美元設立研究與教育中心,吸
引大型芯片制造商進駐。例如三星電子今年就承諾在越南進一步投資33億美元,目標2023年7月前在當地生產
芯片元件。
克雷普斯說:「三星這類在大陸設有制造廠的公司可投資替代的制造據點,帶來許多如同在大陸設廠的好處,
但又不會面臨政治負擔」。
KPMG的奎帕斯說,印度也逐漸成為芯片制造業者的制造基地,原因是該國有日益壯大的微處理器、存儲器子
系統和類比芯片設計的設計人才池。此外印度有大量勞力且成本低廉,但該國欠缺制造能力削弱了其吸引力。
不過專家點出,大陸在芯片制造的競爭力仍高于這些越南、印度等國,因為除了有「2025年中國制造」藍圖為
芯片自給自足奠基外,大陸國內的芯片產業也獲得5G、自駕技術與人工智能(AI)領域芯片應用的需求支撐。
大陸目前仍是全球第三大芯片生產國,在全球芯片產能中占約16%,高于美國,但落后于南韓與臺灣,主要是
供應成熟制程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