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時隔兩年之后,華為再次發布華為P60系列。在過去的幾年中,華為手機業務由于芯片方面受到限制,導致華為出貨量快速下降。尤其是在高端旗艦機市場,本足以對標蘋果和三星,然而卻因為芯片的問題致使出貨量受到嚴重限制。
而從智能手機等消費類電子市場來看,在過去的兩年中,整體的情況十分低迷,導致眾多的A股手機概念股股價處于不斷下降的狀態。然而,從今年的情況來看,盡管市場預期相對較好,但是整體來看,今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情況并不會特別好,甚至有觀點認為,“2023年智能手機出貨量與2022年持平就已經不錯了,如果能夠稍微增長更是達到了預期!”
與此同時,從二級市場來看,近期以來,不少手機概念股股價都開始反彈,尤其是隨著華為在芯片方面以及消費類電子業務方面的前進,更是在二級市場掀起了一股熱浪,筆者也統計了華為A股相關的核心供應商名單。
華為A股核心供應商名單曝光,帶動消費類電子上漲
據統計,華為在A股的供應商企業數量超過了500家,與智能手機相關的預計超過了100家,其中華為核心供應商包括京東方、比亞迪、信維通信、韋爾股份、碩貝德、領益智造、藍思科技、丘鈦科技、圣邦股份、卓勝微、電連技術、麥捷科技、順絡電子、微容科技、三環集團、風華高科、深南電路、興森科技、長盈精密、水晶光電、匯頂科技、安潔科技、聯創電子、欣旺達、德賽電池、瑞聲科技、三利普等。
從近期來看,其實A股消費類電子已經有了止跌反彈的現象。從2023年前兩月的表現來看,盡管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有所下降,但是業界普遍看好今年智能手機出貨量能夠與去年持平乃至出現小幅度上漲的情況。
而據筆者近期統計華為A股核心供應商名單(消費類電子),其實不少企業也已經開始出現觸底反彈。23日,消費類電子板塊漲幅整體表現不錯,如傳音控股漲幅達17%、安科創新漲幅達11.28%、惠威科技連續兩個漲停(10%)、環旭電子漲停(10%),此外,如精研科技、美格智能、藍思科技、工業富聯、深科技等漲幅均超過5%。
如OPPO劉作虎近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表示:“我個人的判斷,國內手機市場應該跟去年持平。今年初跟去年同比下滑了,但是我相信經濟慢慢復蘇,今年整體會跟去年持平。”
在其看來,“用戶為什么不換機?實際上還是產品不夠創新,用戶沒有換機動力,我覺得唯一的方法,是去做創新的產品,解決用戶痛點,我相信這對行業會有很正面的激勵作用。”
另外,從華為的角度來看,其對國產供應鏈的助力作用可以說意義十分之大。盡管從供應商的毛利率角度而言,可能不是很理想,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協助了供應商的成長以及規模壯大和技術的提升。這背后不僅僅在于華為芯片供應遭遇海外廠商的封鎖,同時,也在于其對國產供應鏈的扶持,須知,最初大力投資國產半導體產業鏈的手機品牌廠商就是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