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報道,近幾年,在去中國化趨勢下,臺商向東南亞打造新世界工廠的趨勢已逐漸成形。在越南政府祭出優惠政策招商后,在DELL(戴爾)及APPLE(蘋果)兩大品牌廠號召下,包括廣達、仁寶、英業達等臺灣組裝大廠都已進駐;印度則有鴻海、和碩、緯創等大廠前往。
據一家電子零組件大廠總經理分析,泰國的直接成本比中國便宜約25%,但泰國的生產效率比中國低25%,所以整體算下來,總成本已相差不大了。目前較大的問題是泰國本土人力相對不足,需柬埔寨、緬甸等國的外勞。而且原材料的供應鏈還不夠健全也較貴,部分原料初期還是需要從中國采購運到東南亞,不過他相信有過去20年建構中國世界工廠的經驗,東南亞的產業鏈在5至10年間就可以完善。
中國臺灣電子業近十年來不斷從過去的PC產業逐步轉向云端、服務器、車用、醫療等高附加價值領域布局,生產基地也因應客戶及市場需求開始增加大陸以外的布局。美中之間的貿易和國家安全爭端,更讓許多公司開始尋求打造更多樣化的供應鏈,分散風險并強化生產韌性。
在企業重新部署全球供應鏈之際,各國無不祭出包括補貼、稅收減免和其它優惠措施,爭取吸引從中國大陸轉移出來的制造需求。
戴爾、惠普、蘋果等美國筆電大廠都紛紛加速供應鏈去中化,要求供應商大幅減少在中國生產的比重,以分散風險,尤其供應美國市場的產品必須改由非中國廠區生產,目標是2025年把5成的產能轉移出中國,戴爾更傳出希望在2024年停止使用中國制造的芯片。
近年來,包括鴻海、和碩、廣達等ODM(原廠委托設計代工)大廠陸續前往印度、東南亞等地設廠,主要就是因應美系客戶產能分布全球化的規劃。除了和碩及鴻海已前往印度設廠外,廣達日前也宣布將砸新臺幣15.36億元前進越南。
電源龍頭大廠臺達電也在近幾年加速全球布局,除了既有的中國大陸、臺灣、泰國外,也新增印度、美國、歐洲等區域的布建。
建構新供應鏈,布局全球分散風險是在大陸投資臺商共識,雖然完整的產業供應鏈非短期可以建立。不過臺商認為,有了過去大陸的經驗,相信在產業龍頭大廠的帶頭下,加上工業4.0的演進,如今的工廠更加智能化,AI、智能制造可望化解人力不足、成本較高等阻礙,未來無論是在東南亞、印度新興產業鏈,在速度及效能上都可望更上層樓。